孩子不能主动执行假期时间表父母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自主性?

我给孩子定好了假期计划和时间表,可他每天都拖拉磨蹭,根本就不能自主执行,怎么才能提高他的自主性呢?

自己掌握好每天晚上的作息时间,既能完成当天作业,也给自己留出休息和自主阅读时间,还不会第二天早晨起不来床;

老师布置的其他任务,会自己记得,需要找家长帮助的,会及时找你来完成,不需要大人从头到尾包办……

孩子能做到这样,很多爸妈都会特别高兴,认为他的“自主性”很是不错。但是,这样的“自主”,本质上就是“服从”,和真正的自主,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!

真正的自主和父母希望的自主,根本区别在于,前者是孩子自己要求自己、自己管理自己,而后者是主动遵从别人的要求。

这样的孩子,什么事都得等别人安排,没人安排,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。生活上如此,学习上也是如此。

这样的孩子,会经常和父母对着干,你越想让他怎样,他就越不怎样。遇到孩子“叛逆”,父母通常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,但所谓的“叛逆”,本质上是孩子的自我意识、自主性被大人压抑得太厉害了,他不得不激烈反抗,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。

“叛逆”当然也是一种自主,但却是消极的自主。积极的自主是孩子能遵从自己内心对成就感的追求,愉快且主动地做事,而消极的自主,以对抗、挣脱为目标,并不是为了满足内心对成就感的追求。

放下对孩子在学习、生活琐事上不够“自主”的批评,看得远一些,广一些,我们会发现,自主性,其实是人格的组成部分,有的人就是既自律、又主动而有的人就是自控性很差,做什么事都得别人督促。

这样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?心理学家埃里克·埃里克森在他关于人格发展的重要理论——“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”中提供了答案。

埃里克森认为,孩子生命早期的经历和体验对人格发展至关重要,“自主”和“主动”两种人格,在6岁前就会大致形成。

埃里克森把1岁半到3岁称为人格发展的“自主对羞愧、怀疑”阶段。我们可以把这里的“自主”理解为“自己做主、自己掌控”。

这个阶段,如果父母在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,鼓励他的各种尝试和探索,孩子会发展出独立性和自主性,反之,不给孩子自由,不鼓励探索,孩子会变得愧疚、怀疑自己。

他认为,愧疚“是把愤怒指向自己”,羞愧的人希望“远离可能引发愧疚的人和事物”,而“怀疑是羞愧的好兄弟”,自我怀疑的人会相信自己没有能力避免愧疚和伤害。

你可能认为,这都是理论,离生活太远了,但事实上,父母不当育儿行为引发孩子愧疚和自我怀疑的例子比比皆是,就比如最简单的,孩子吃饭问题。

孩子在1岁前,就会开始跟大人抢勺子,要自己吃饭,但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通常告诉他,“不行,你不会吃,你吃不好”,然后坚持喂他。孩子这时候没有得到“自己吃饭”这个小小自由,他很可能在一两年后对“自己吃饭”这件事满怀愧疚和怀疑:“我不要自己吃,我吃不好”。

孩子的自主,就是在这么小的时候,在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上,被大人给扼杀掉的。用埃里克森的话说,就是:

埃里克森把3-6岁称为人格发展的是“主动对内疚”阶段,人格中的主动性或内疚感在这个阶段形成。我们可以把这里的“主动”理解为积极进取、对自己负责。

这一阶段,孩子开始把自己看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,开始自己做决定,希望独立于父母,自己做事。如果没有办法主动做事、对自己负责,他会变得充满内疚、否定自己的能力。这样的内疚一旦形成,孩子很可能会终其一生,都否定自我、缺乏主动做事的精神。

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,恰恰在这时,会因为孩子太过活跃,而开始对他“严加管束”,不允许他有过多的自己做决定的机会,又会因为孩子很快就需要开始上学,而强化对他的学习事务的安排,为孩子制定时间表,安排各种各样的功课,并监督他完成。孩子没有发展主动性的机会,慢慢地,他的主动性就丧失了。

然后,在下一个阶段,6-12岁的“勤奋对自卑”阶段,一些孩子会变得自信且勤奋,而另一些孩子,则变得自卑且懒散。

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地帮助孩子制定各种计划、各种时间表,这么努力地监督孩子,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自律、主动的人,孩子却越来越拖拉、磨蹭、不主动?

就比如寒暑假,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管理寒暑假生活,而不是塞一个计划和时间表给他,然后监督他执行。一个能自己管好假期生活的孩子,才是真有自主性的孩子。

当然,孩子不会你一放手,就马上自主起来。他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,才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。这个过程中,父母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,就是积极期许、充分支持和耐心等待。

两孩爸妈,家教育儿研究者,全学科自主阅读倡导者。北大毕业,开书店19年,出书100多种;写书8本,译书3本。终身学习的斜杠中年,只论实相,不煲鸡汤,提供帮助,不卖焦虑。已出版《育儿基本》《育儿基本2》《阅读书册》,各大网店及实体书店有售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